前一阵,有媒体发起36款品牌辅助驾驶车辆实测,在15种测试场景下,有近一半场景是由于感知周围车辆不及时导致通过率低,如“高速上消失的车辆”“高速惊现事故车”“城市盲区左转车”等场景,测试中多起潜在事故的根源高度一致——车辆因“感知盲区”“反应延迟”等无法预判危险。
C-V2X(蜂窝车联网)技术以“车与万物互联”的能力支持车辆360度实时感知周围交通动态信息,将有助于破解汽车行驶安全困境。
“看不见”的盲区,导致车辆反应“慢半拍”,是事故中依靠单车感知表现出的“先天不足”。在此媒体测试中,“高速路段前方消失的车辆”、“城市场景盲区左转车”场景超过半数车辆直接撞上假车,城区路口汇入大转盘场景下通过率仅23%,驾驶员反馈辅助驾驶系统对前方遮挡车辆、侧向车辆感知不足,这种“视觉盲区”并非硬件不足导致,而是单车感知天然难以覆盖的区域。当这些感知盲区出现突发情况时,车辆往往无法及时预警或避让而导致事故发生。如高速场景下“高速路段前方消失的车辆”场景,车辆因前车变道切出,发现正前方刚刚被前车遮挡很近的距离内,有一辆因故障或事故完全静止的车辆,行驶的辅助驾驶系统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识别出这个突然出现的静止障碍物,大多数测试车辆由于来不及采取紧急制动或制动距离短导致碰撞发生。
此外,单车智能仅能依靠自身采集的局部数据判断路况,当遇到“多车交织”的复杂场景——如高速入口遇野蛮加塞、转盘内汇入等多方向车辆同时通行,单一车辆的感知数据难以全面预判风险,无法应对复杂路况的驾驶决策需求。
C-V2X通过“人-车-路-云”的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互处理,不仅可以方便用户在出行过程当中体验到娱乐导航、共享出行等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将为用户的行驶安全、出行效率以及未来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服务提供支持。尤其是随着L2级以上驾驶技术成熟应用并进入市场普及期,车辆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高速路段前方消失的车辆”“城市场景盲区左转车”类的视野盲区、前车状态紧急变化等情况是单车智能的典型感知受限场景,也成为驾驶安全的高风险场景。在这些场景下,基于C-V2X技术的车车信息交互提供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视距外的交通参与者、交通事件信息,在提升智能化驾驶系统感知能力的同时,降低反应延迟导致的碰撞事故,形成“单车智能+网联协同”的系统化能力,既可以用于面向驾驶员乘客的安全提醒,也可以融入到驾驶自动化系统中,用于协同规划和控制,进一步拓展智能化驾驶的安全边界。
基于C-V2X技术的车车信息交互包含基于直连通信(PC5接口)V2V(车对车)和基于蜂窝通信(Uu接口)V2N2V(车-网-车)两种方式,V2V方案支持车辆控制类场景的近距离协同控制,V2N2V方案支持远距离的协同规划。通过“V2N2V预先消除安全隐患+V2V解决临时突发情况”的协同方式,构建全方位的网联赋能支撑体系,最大程度保障行车驾驶安全。
基于直连通信的V2V具有超低时延、高可靠性和不依赖蜂窝网络覆盖的特性,通过高效的广播机制,以10Hz的频率周期性广播车辆的位置、速度、航向、加速度、刹车状态等动态信息,极大地扩展了车辆的感知边界,使其能够“看见”物理传感器(摄像头、雷达)因遮挡、恶劣天气或距离限制而无法感知的目标。其端到端时延通常在30毫秒以内,可支持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或驾驶员进行实时的紧急制动或避让。直连通信的V2V能够处理瞬时、突发、高危安全事件,可进行短距离、高时效的决策,是保障车辆主动安全底线的“最后一道防线”。
基于蜂窝通信的V2N2V具有广域覆盖和云端协同的特性,能够处理需要更大时空范围信息、涉及多车协同和路径规划的复杂场景,并且可以通过距离换取决策时间。车辆通过5G网络将车辆位置、速度等信息上报至云平台,平台在得知事故信息后,可以在远距离时就将事故信息下发到车辆,车辆获取信息后结合自车状态和周围交通状态,在合适位置进行变道或刹车降速,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这类应用的特点是对时延的要求相对宽松(数十毫秒至百毫秒级),但对信息的广度和协同计算能力要求很高。蜂窝通信的V2N2V能够进行长距离、准实时的协同规划,是实现交通系统协同效率优化的“中枢大脑”。
在政策驱动和市场拉动下,北京、无锡、长沙、苏州等多个试点城市已规模化部署基础设施,国内外10余家整车企业的20余款车型已装配C-V2X直连通信功能,2025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新车5G装配率超过230万辆。然而,要实现从“示范”到“普及”,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仍需坚持“持续扩大车联网基础设施部署范围”、“提升C-V2X车载终端渗透率”两手抓的策略,亟需进一步凝练行业共识、推进跨行业协同、扩大应用触达三个层面协同发力,紧抓我国先发优势,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融合发展。
一是增强跨行业各方的理解与共识,推进制定跨行业协同的C-V2X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处理好产业规模部署和技术创新试验之间的关系,促进交叉融合技术的协同创新。
二是提升车载端C-V2X渗透率,注重已有数据资源的质量提升和接口开放,以小切口应用场景为牵引,切实让用户有服务体验感,形成规模。
三是注重标准和互联互通,持续组织开展C-V2X“四跨”互联互通、大规模测试、5G网络性能验证等应用实践活动,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和产业化。